在唐朝时期,有一次李世民在下朝之后,特意叫来了许敬宗,单独与他谈话。作为一位大臣,能够得到皇帝的单独召见,许敬宗心里自然充满了紧张与疑虑,毕竟,这样的谈话往往预示着升职或者是面临麻烦。
许敬宗小心翼翼地站在李世民面前,心里默默琢磨着李世民叫自己过来会有什么意图。李世民看着他,语气平和却带着几分认真:“老许,我一直觉得你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。众多大臣中,我认为你是最为贤能的一位。”
许敬宗连忙低下头,谦逊地回答道:“陛下过奖了,臣只是在尽自己的一份职责,实在不敢当。” 但李世民的反应却有些不同,他显得有些不高兴,口气也有些沉重:“说实话,我觉得很奇怪,像你这样踏实的人,竟然还有人背后说你坏话。你觉得这是什么原因呢?你知道是什么情况吗?”
许敬宗听到这个问题,心里一阵茫然。他实在没想到李世民会突然提到这件事,心中不禁产生了疑虑:“是谁在背后议论我呢?而且我该怎么回答才能避免惹麻烦呢?” 这个问题确实让他有些难以应对,因为他既不知道别人具体说了些什么,也不知道李世民的态度到底如何。
然而,许敬宗聪明地没有直接去回答李世民的问题,而是巧妙地转移了话题。他开始以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来回答:“对于农夫而言,春天的雨水是最为珍贵的,它可以滋润那些经过漫长冬季干旱的庄稼,因此,农夫都十分喜爱春雨。然而,对于那些外出旅行或出差的人来说,春雨却常常让道路泥泞,带来不便,所以他们可能会讨厌春雨。其实,正如诗人喜欢夜空中的明月,因为月亮可以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,但盗贼却不愿意在月光下行动,因为月亮的光辉会暴露他们的行踪。”(春雨如膏,农夫喜其润泽,行人恶其泥泞;秋月如镜,佳人喜其玩赏,盗贼恨其光辉。)
展开剩余73%这一番话不仅巧妙地避开了直接答复李世民的问题,而且也从另一个角度让李世民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: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,不能只听一面之词而断定真相。接着,许敬宗继续说道:“连老天爷都不能让每一个人都满意,何况我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。”(天地之大,人皆有叹,何况臣乎!)
他的意思很明确:即使有人背后议论自己,这也不奇怪。老天都不能让所有人都高兴,又何况他自己呢?用这种方式,他巧妙地引导李世民进入了一个更宽泛的视角,让问题不再局限于个人的好坏,而是上升到一个普遍现象层面,让人感到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。
许敬宗没有停下来,而是进一步阐述了这个观点:“我又不是肥羊,也不是美酒,能够让所有人都喜欢,肯定会有些人对我有不同的看法和评论。既然如此,那些言论又有什么值得在意的呢?即使听到,也无需放在心上。”(臣无肥羊美酒以调众人之口;且是非不可听,听之不可说。)
他话中的意思十分清晰:自己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喜爱与认可,因此外界的议论并不重要,真正重要的是自己的心态,不必为他人的言论动摇。接着,许敬宗继续深入道:“正因为有些人喜欢说他人的长短,谈论是非,所以,常常会引发一系列的后果。君主如果偏听偏信,某些忠诚的大臣可能会因此蒙冤;父亲如果盲目相信儿子的言辞,也许会遭到误解甚至杀戮;夫妻之间听信闲言碎语,可能会误解对方,导致离异;朋友因听信小人的谗言,可能会断交,导致友情破裂;亲人之间听信外人的话,也可能渐行渐远,亲情逐渐疏远;邻里听信谣言,关系变得冷淡,甚至相互隔阂。”(君听臣遭株,父听子遭戳,夫妻听之离,朋友听之别,乡邻听之疏,亲戚听之绝。)
这些话犹如警钟长鸣,提醒李世民偏听偏信的可怕后果。许敬宗将这种现象扩展到各个层面,清晰地展示了偏听偏信带来的社会危害。最后,许敬宗总结道:“即便你是一个英俊的七尺男儿,也要学会警惕他人的嘴巴,这三寸舌头比任何利刃还要致命。”(人生七尺躯,谨防三寸舌;舌上有龙泉,杀人不见血。)
李世民听完这番话,若有所思,深深地点了点头:“你说得很有道理,我一定会记住这些话。”(卿言甚善,朕当识之。)
通过这一番话,许敬宗不仅巧妙地化解了李世民的疑虑,还通过深刻的逻辑和丰富的例子,赢得了李世民的信任。总结起来,许敬宗的这番说辞,实际上是一种非常高明的说服术。以下是几个关键的说服技巧:
1. 通过举例子铺垫:许敬宗首先通过生活中的例子,轻松引入话题,让李世民理解了事物的两面性,避免直接回应敏感问题。
2. 建立观点并做迁移:许敬宗通过故事引出观点,引导李世民从个人问题转向更普遍的现象,让他产生共鸣。
3. 强调后果:许敬宗详细阐述了偏听偏信带来的严重后果,让李世民意识到其潜在的风险,并做好防范。
许敬宗的这一套路,不仅展现了他非凡的智慧,还帮助他巧妙地化解了困境,赢得了李世民的理解与支持。你认为,许敬宗的这番话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?
发布于:天津市创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